□記者范建明
當我們說到“紅都”,我們很容易在時光中回溯。但歷史的光榮不僅僅需要在歲月中回望,更需要在現實中賦予新的色澤。當振興的祥云,以蘇區的名義降臨贛南,降臨紅都,所有歷史中呈現過的理想和主義,更加真切地撫摸著這片土地。
從1931年11月7日蘇維埃共和國誕生,到2012年6月28日《若干意見》出臺,我們曾經為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日子,而打開一本新的日歷,一片新鮮的時空。是的,兩年,歲月長河中的兩個春秋,我們需要清晰的足跡,見證振興的力度,和發展的深度。
振興是一聲號角,一片云帆。在鄉村,一間間土屋結束滄桑的歷史,從一種磚到另一種磚,仿佛一個年代與另一年代的界定。在園區,一條條新的道路,牽引著一座座新的廠房,挺起工業的脊梁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國家級5A景區,一個個更高的標準,一個個更大的目標,一個個更新的起點,都是對國家戰略的有力注解。
振興是一種力量,一種精神。從積極對接、先行先試,到不等不靠、奮力自強,內力外力的交融,開拓創新的進取,我們更愿意在共奔小康的國家節奏中,敲響自己的鼓點,聽到自己的心跳,邁出自己的舞步。我們相信政策的力量,更相信政策落實時努力的汗水。實干興贛,實干興邦,力量不僅僅是來自國家的關懷,還來自共和國搖籃烈士們深遠的目光。
以蘇區的名義前進,以振興的名義發展,一切的成果都是對先烈的供奉。我們知道,拿出滿意的成績單為時尚早,而我們的鏡頭和采訪本,并不能裝滿兩年來發展的碩果。作為媒體,我們愿意打開一個窗口,選取一些畫面,定格兩年的時光,眺望振興路上的一個個華年,通過溫暖的回眸,來激勵前進的腳步。
中國瑞金網新聞熱線:0797-25572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