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探索館校合作“五聯”工作模式
(賴世鼎 記者劉俊良)“‘蘇區精神永放光芒’專題展覽館為學校的孩子們打造身邊的紅色傳統課堂、紅色思政課堂、紅色拓展課堂,讓孩子們足不出校,在校園內就能享受到豐富的‘紅色文化套餐’。”華融瑞金希望小學校長熊敏日前這樣說道。
前不久,全國首個以傳播蘇區精神為主題的校園展覽館——“蘇區精神永放光芒”專題展覽館在華融瑞金希望小學開館。該展館結合孩子們的認知特點,用歷史說話、用文物說話、用故事說話,通過文物、圖片、圖表、漆畫的形式,并輔助陳列共產兒童讀本、兒童團袖章等革命文物,使蘇區精神變得可親可近、可知可感、可學可行。
近年來,我市深化紅色基因傳承改革創新,積極探索“紀念館+學校”的館校合作長效機制,建立紅色基因館校共建共育基地,創新推出陣地聯建、活動聯辦、課題聯手、研學聯推、隊伍聯用的“五聯”工作模式,以紅色文化“加法”,助力打造全國最佳紅色旅游圣地。
一是陣地聯建。鏈接紀念館資源,把紅色教育納入學校課外教育的重要內容。一方面,構建紅色基因館校共建共育平臺,如在華融瑞金希望小學打造以傳播蘇區精神為主的專題校園展覽館;在長征小學掛牌“紅色文化館校共建”單位,將“巾幗鐵流--長征女紅軍”展覽送進該校常年展出。另一方面,在學校創建“紅色驛站”,配套建設紅色書屋、紅色影院、紅色長廊等,打造特色的紅色教育和實踐平臺,推動館校融合發展、合作共贏。
二是活動聯辦。立足傳統節假日,組織開展主題鮮明、內涵豐富的教育活動,推出“紅色文化育新人”教育實踐活動,打造“童心永向黨”“紅色經典潤初心”“閃閃的紅星”“講好紅都故事,傳承紅色基因”等特色社教品牌。同時,創新推出“四點半”紅色課堂志愿服務項目,組建“紅色文化輔導員”隊伍,在學校課后延時服務中開展紅色文化宣講,打造紅色文化“第二課堂”,推動“館校協同”育人。
三是課題聯手。探索“精品課程評選推廣運用+自選課程研發”模式,在全市中小學遴選組建思政教研團隊,與黨校、史志研究、紀念館等部門開展交流探討,結合蘇區精神選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瑞金紅色故事,每月以一個故事為主題推廣開展思政教育,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優質資源庫,針對不同年齡特征,創新教學理念,在內容上分齡設計,在方式上豐富教案,形成多元化風格的思政課例。
四是研學聯推。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,聯合開發“共和國搖籃尋根之旅”精品研學線路,推出“喝紅井水、唱紅軍歌、看紅色劇、聽紅色史、走長征路”等特色體驗活動,開設《紅旗下的誓言》《重走長征路》等特色實踐課程,編制出版《偉大的蘇區精神》《紅都典藏》等系列紅色文化書籍,構建專題教學、現場教學、體驗教學“一體化”的紅色研學和紅色培訓體系。
五是隊伍聯用。建立紅色基因傳承志愿服務宣講機制,成立專業紅色基因宣講團,紀念館“蘇區精神宣講團”志愿服務隊和校園志愿者隊伍雙向融合發展,探索“講課+實踐”“故事+理論”宣講新路徑,深入全市城鄉各中小學校、邊遠山區學校,全覆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宣講,推動紅色基因宣講活動常態化開展。